文/嚴非
如果身為家長,相信有許多人一直以來都很關心教育問題。教育問題一直都是臺灣人非常在意的,但談起教育,我們在意的真的是教育本身,還是分數與會考?身為家長,或許這正是我們更應該思索的問題。
教育孩子,應該是件更全面的事情。家長要瞭解的很多,不論課綱、會考、或者教學內容,乃至於孩子的人際關係,沒有一項是身為家長不需要注意的。但我們只關心孩子的成績、會考是不夠的。身為家長,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孩子的平衡教育。
甚麼是「平衡教育」?
平衡教育意思是關注到全方位的教育,而多數家庭都以為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,在家裡並沒有進行教育行為。所以,家長們若能建立「校外教育」的觀念,提醒自己隨時進行教育,對孩子會帶來更多幫助。
▼一般教育下,成績往往是最直接的體現。
老師們該做甚麼?能做甚麼?
普遍概念都會覺得應該是老師教育學生,但教育應該是相互的,老師在學生身上可以看到更多行為。在教學的同時,身為教師,若能更以教學相長的角度出發,從學生身上的行為看到更多,也會更加明白目前的教育究竟缺乏甚麼。身為老師,都會產生一個共同問題──學生太多了,我是不是應該放棄某些學生?隨著教學經驗過去,有些老師選擇忽視某些學生,消極以對,有些老師依然保持熱忱,卻好像揠苗助長,未見成效。
▼心智與知識教育的平衡點,一直是教育難以掌握的地方。
時間與耐力的考驗
也因此,漸漸的有一些老師,選擇用更多的理解來面對學生。聽到學生的聲音,看到學生的想法,知道學生的興趣,並且對於每個學生進行最適合發展的指導,但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好有壞,除了需要許多時間,教師資源也無法應付大量的學生,成為一種負擔。因此在108年的課綱中,也加入了核心素養的概念,但核心素養的教育要如何與一般的知識教育做平衡,還是需要探討的。課綱雖然不斷演進,但仍然是固定的,教育的最後一哩,還是要回歸到教師身上。
曾為孩童,是珍貴的同理心經驗。
回歸到教師身上,在知識教育之外,心智教育很大的元素還是要回歸到同理心。藉由去思考孩童的心靈,理解、並協助發展興趣,是目前的教育方針期待能夠做到的,但教育不僅是老師的責任,同時也是家庭的責任。
素養教育由校園進行,能不能產生重大影響還是未知,但重點的家庭教育則更是需要家長們的注意;許多家長的慣性是將教育責任丟予學校,而非親力親為,長久下來,許多人都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。
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教育成人
孩子的思想是尚未固化的,因此吸收快、反應快,成人要如何施予正確的教育,還需要很多的努力。因為相對之下固化的思考,有時候教育者們或許反而難以明白孩子的想法。若能建立針對教育者的「再教育」,從基本的教育方針上做調整,必須從傳統式的填鴨教育進化成知識與心智並重的教學方式;雖然是較為理想化的模式,卻值得花時間進行。
因此,在教育下一代之前,其實教育者們的教育如何提升,也成為了一個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