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8月28日,政府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,開放進口萊劑美豬。消息一出,許多民眾及團體因食安疑慮群起反對,造成社會一片譁然。即便政府後續出面說明進口美豬之必要性,並有機制讓國民仍可選擇台豬食用。但仍無法平息大眾對開放進口的不滿,甚至已提出將於8月份舉行反萊豬公投
美方認為美豬無法出口至台灣,是雙方簽署貿易協定的障礙。但排除障礙,開放美豬進口後,即有機會洽談BTA與FTA貿易協定。因此台灣能夠依市場需求是否進口美豬,國人亦可選擇食用台豬或美豬。
台灣是一個以貿易為主、進出口導向的國家,與不同國家、貿易組織交流、互動才能讓台灣經濟持續發展、保持競爭力。雖目前是WTO成員之一,但以下雙邊或區域型的組織或協定,台灣必須選擇加入:
- FTA自由貿易協定、BTA雙邊貿易協定(均由兩國或地區簽署)
-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(由中國主導)
- 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(目前由日本輪值主席)
若無法與他國或多國簽署各種貿易協定,不僅影響台灣未來的競爭力,阻礙經濟成長,更讓國民減少眾多工作機會。
政府必須跟眾人找到一個有效的做法,符合經濟及民生需求
為了簽署各項貿易協定,必須排除貿易障礙,美豬即是現階段要處理的要項。一方面加強與美方互動合作,進而簽署FTA、BTA;另一方面針對美豬進口,找到讓社會與百姓都可以接受的方案。藉由此次管理萊豬的機制,作為後續洽談CPTTP等相關貿易協定的參考。
台灣想簽署貿易協定,推動經濟發展,但民眾反對吃到萊豬。政府若透過一個有效管理機制,讓社會及百姓可選擇食用台豬或美豬,就不需透過公投解決民眾的疑慮。舉辦公投雖是民意的展現,但也容易被操弄淪為民粹,因而貿易協定無法簽訂,反而阻礙台灣經濟發展,影響在國際間的競爭力。